大環境下的孕育而生
改革開放的第十五個年頭
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第二年
這是改革風來滿眼春的1993年
同一年,在珠三角的重要城市——廣州
一個為城市描繪藍圖的建筑設計公司在這里成長
如今,漢森伯盛也迎來了她的25周歲
漢森伯盛在這個節點上
以一個有趣的展覽作為回顧以及再成長的立辭
邀請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樊林
作為此次漢森伯盛首個建筑作品展的策展人
對漢森伯盛過去25年來的2000多個項目
進行重新的梳理與總結
這是一個建筑設計公司的回顧展
更是一場關于建筑社會性實踐的討論
在此次展覽中
我們能看見漢森伯盛25年來的堅持與思考
更能看見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
中國建筑發展幾十年的縮影
也是第一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
去看待一個建筑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意義
漢森矩陣
林語堂先生曾說,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:我們深處在其中,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,藝術在那里開始。
在這次展覽中,建筑的社會性被更多的提及
建筑所代表的文化特性是多元而復雜的
通過一次展覽凸顯建筑創作的社會性背景
讓那些在困頓之中的前行和嘗試
都獲得了尊重、肯定以及深化的檢討
在廬山王子花園小學項目中
我看見一個建筑的社會性在這里被賦予實際的涵義
關注包括留守兒童,舊建筑的復興和改造
以及如何讓我們的鄉村能夠重新振興
都是一個建筑團隊在描繪藍圖之前要思考的問題
如同展覽的名字《矩陣》一樣
漢森伯盛的設計沒有固守在某一風格或某一類型
而是從建筑的社會性去全面考量
在陽朔河畔度假酒店項目中施工團隊
用木橋飛躍建筑群軸線上的大樹
以此保護原生地貌和原有樹木
正如漢森伯盛創始人、董事長、總建筑師盛宇宏先生所說
漢森伯盛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人與人的和諧
并以此為基礎,更好地探索人與建筑的關系
我也看到了漢森伯盛25年來一直在思考的
人與建筑、人與自然、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
回看四分之一世紀后的再啟程
建筑是一種體驗語言
一個建筑建成,被數以萬計的人消費、使用、居住、體驗
而一個理想的建筑能夠激發不同人的不同體驗
人的需求則成了建筑社會性產生的源頭
策展人樊林在展覽前言中提到:
作為整體人居環境的組成部分的建筑,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。我相信,這個地球上數以萬計的建筑從業者,都會在思考空間創造的時候意識到自身工作另一個層面的意義——傳遞、豐富并且深化人們對建筑空間的認識的偉大。這樣的出發點,為我們看待漢森伯盛,看待改革開放4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建構空間的建筑師們,搭建了具有社會意義的平臺。
一個建筑在滿足了人們的實用體驗之后
需要慢下腳步反思帶給了社會什么
以及思考這個建筑所需要的技術背后的邏輯
建筑一旦落成就值得被討論
而討論與總結是為了更好的向前走
也正如盛宇宏先生所說
舉辦這樣的一個展覽
希望能夠把自己清零,通過對自己的解構
有一個重新出發,繼續成長的思考
就好像在前二十年,在購物中心剛剛興起時
我們想不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如此的復雜與多元
如今我們也要重新思考
當下的建筑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與變化
未來還會有什么新的可能出現